反思

下午听到同事在办公室提到罗胖的名字,紧接着就是一些不太好的形容词。说实话,那一瞬间,我的心里是有点不舒服的。虽然罗胖并非我偶像,但至少他做的事情我基本是认可的,而且他所创办的得到平台,我认为是让一些人受益了的。而同事说的那些形容词,实在有些过分。再之后听到他说出来的理由是什么罗胖说哪家公司不错,那家公司就得出问题,股票大跌。听到这里我在心里偷偷乐了,他这个理由实在是,‘无可辩驳’。相反,他的说辞反而让我脑袋里蹦出了其他想法:有些人,总是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世界观来衡量这个世界,面对新事物,不思考,不尝试,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。看似很厉害,什么都能评论上那么几句,而且还特别自信。殊不知,在他不停骂别人傻逼的时候,听众中又有多少人在心里认为,这个人才是傻逼。
好了,说回自己。这周把罗胖的跨年演讲听了一遍。其中有一个部分提到了今年被不停提起的‘35岁现象’。其实目前对我来说,这个话题于我而言还不是那么有共鸣,距离35岁,我还有7年时间,现在的我,还是觉得未来有继续向上的空间和可能。以及,我在内心,并不相信这个35岁现象。我不相信,职场大门外有一道闸门一样的东西,将35岁作为一个硬性指标,经过这里的人们,只要发现年龄超过35,就会毫不留情的被挡在门外。总有例外,而我,必须是例外的那个。基本信心是有了,但是罗胖提到的‘软技能’,还是让我忍不住焦虑了那么一小下并引发了接下来要反思的内容。
接下来请允许我引用罗胖演讲中关于35岁危机的一段内容:
“35岁,如果一个人还拿着简历着工作,把简历上那些标准化的硬技能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,那确实就说明他出问题了”,翻译一下就是:“人到了35岁,就不该用标准化、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”;
“对于软技能,有很多种解释,包括批判性思维、解决问题、公开演讲、专业写作、团队合作、数字素养、领导力、职业态度、职业道德、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”
“软技能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,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,要求我们变成接口,能和其他人、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”
当听到软技能的时候,我瞬间就想到了自己在博客里的一个‘软技能’标签。目前这个标签下还没有几篇文章,但是我归到这个标签下的内容和罗胖说的,有些不谋而合。只是,真正让我思考和有些许焦虑的是上面两句话透露出来的意思。35岁,就不该拿着简历去找工作了,如果要找工作,要么有猎头挖,要么朋友介绍,而不是4处投简历。
在我的设想中,3年后31岁是我会考虑要不要继续留下来的一个时间点。如果条件合适,有再一次的升职或者加薪机会,那我会留下来(也可能会有另外一个原因)。留下来的话,我的计划就是至少要待4年,办完落户的事项,而那个时候,我刚好35岁。所以,我问自己,那个时候,我去找工作,会需要四处投简历吗?猎头挖的标准在哪里?现在只要信息原因公开,就会有猎头和你联系。但是这样的猎头提供的机会,好像不是那么优质?(进入到现在的公司,其实就是误打误撞通过猎头介绍的。相对而言,其实还算满意)。7年时间,我还能做到什么样?
其次,就是建立这个博客的时候,我的初衷是想分享一些工作中的实用技能,甚至是在找下一份工作时,这个博客能够提供一些助力。但是,这一年左右的时间,扪心自问,我并没有输入很多高质量的内容。尤其是在备考之后。好几篇情绪化的内容,还有一些为了达成给自己订的每周两篇的博客指标,直接把【得到】上的听书笔记搬过来。对博客的优化工作也没有进展,准确的说,是根本就没有开始。考虑到明年和后年的待办事项,现在不管发多大的愿,很可能都不会做到。但是有一点,希望自己可以做到:
不管是笔记还是自己写的内容,不敷衍,不为了写而写

0%